就地过年,那些情感上的返乡者们
| |||||
| |||||
前段时间,不少职工对家庭承诺返乡过年,但还是食言了。 上次还是去年年初,他们,响应复产复工的号召,在第一时间成为“行业逆行人”,走向了恢复生产的第一线。那时,疫情的浪潮还未完全平静,家里人难免总会担心的,师傅们只是说:“下次一定听你们的。现在复工复产,项目工地需要我们。” 这次我的师傅们,还是对家里食言了。今年他们不能返乡过年了,他们响应政府号召,选择了就地过年。作为电建行业的从业者,他们就像工地上最朴素、最可靠的螺丝钉。他们无言,但是坚固。他们就像钢筋一样,深深的扎在了项目的混凝土里,沉默地成为项目上的支柱,但是和自己孩子的视频时候,他们眼里也会闪着动容。 还记得,十几年前的年味,是穿新衣,吃猪脚。沸腾的火锅里冒着腾腾蒸汽,那香味便从各家屋子里飘出,从街头漫到街尾。那时候,人们对归乡人的期盼更多是体现在物质上——是不是又买了什么大家电?今年出去挣到了多少钱?如今经济发展得好,人民丰足,大家对归乡人的期盼更多是难离难舍的亲情。 还记得在山西阳泉项目时,和我同寝的同事每日都要和自己家四岁大的孩子视频通话。每每被孩子问到:“爸爸,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,他的语气总是带着一丝无奈,宽慰孩子说,他还有四五周就回来了。孩子的脑海里还没有对时间的强烈概念,每每听到爸爸要回来时,他便举着手机,在贵州的另一头开心得笑着。 如今的过年,更多是情感上的返乡。家是最温暖的港湾,是人们内心最后的温柔地。在这里,我们短暂得告别了工作中的KPI要求,繁忙人际来往,只留下对家人那份最质朴的亲情。现在科技发达,人们虽能隔着一块薄薄的屏幕相见,可谁又不想切实得拥抱自己的家人。返乡的过程,便是人们带着这份情感,打破屏幕,与亲人相聚的过程。 公司还有些职工,他们不是贵州本地人。他们有的是去年刚到贵州参加工作的大学生。这是他们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春节。这原本该是与家人团聚,和朋友相会的日子,他们选择了在贵州度过新年。他们的父母虽然不舍,但依然支持了他们就地过年的选择。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。人们张灯结彩,置办年货,城市又要充满着喜庆的年味。选择“就地过年”,本身也是“返乡”过年。过年也是情感上的旅行。就地过年虽是“静止”的旅行,但情感上的思念,已经越过万水千山,回到家乡。思念所过之处,便是杨柳抽芽,子规清鸣。明月高高挂起,是思乡人的心。 | 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
浏览次数: |
|